发布日期:2016-05-12 来源:
【概述】
中医将颈椎病归属于“颈项痛”及“痹证”等的范畴,现代医学根据解剖特点认为颈椎间盘本身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椎旁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出现的一种症状复杂、影响广泛的临床综合症候群,故也称颈椎综合症。
【诊断】
(一)病史
多有慢性劳损史,或外伤史,或感受风寒史。
(二)症状
(1)颈型:颈肩臂痛及肩部酸沉胀痛,颈项部发僵发硬,活动受限。
(2)神经根型:颈肩痛伴手指麻木并有明显的放射性疼痛和窜麻感。
(3)椎动脉型:颈肩痛伴眩晕、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常与颈部活动姿势有关,可发生猝倒。
(4)交感神经型:颈肩痛伴头昏、眼花、视物不清,失眠耳鸣、心慌胸闷、四肢发凉、出冷汗、心前区不适等。
(5)脊髓型:好发于中老年人。缓慢进行性颈肩背痛、四肢无力、持物坠落、行走不稳、步态笨拙、似有踩棉感、束带感、性功能障碍、大小便控制能力减退等。
(6)混合型:具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症状者。
(三)体征
(1)颈型:颈项部肌肉痉挛,头颈部活动受限,局部可触及条索状物或钝厚感,项韧带剥离、压痛。
(2)神经根型:颈部肌肉痉挛、僵硬,头颈活动受限,患椎棘旁压痛,项韧带剥离,患侧上肢皮肤感觉减退,肌力减弱,椎间孔挤压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部肌肉僵硬,功能活动受限,颈椎后伸、侧屈到一定程度时眩晕加重,转头或击顶试验阳性。
(4)交感神经型:颈部压痛、活动受限,星状神经节或颈上交感神经节封闭有效。临床上单纯的交感型颈椎病较少见,较多见的是与其它类型的颈椎病合并出现,故应有其相应的体征。
(5)脊髓型:头颈部功能活动正常或受限,局部压痛,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上肢手指握力减弱,行走不稳,膝、踝反射亢进,霍夫曼氏征、巴彬斯基氏征等阳性。腹壁反射、提睾及肛门反射可减弱或消失,可有踝阵挛或髌阵挛等。
(6)混合型:具有两组以上体征者。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示:神经根型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动脉型显示颈椎呈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关节间隙不对称;脊髓型显示颈曲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矢状径变窄。
(2)MRI示:脊髓型可见致压物对脊髓压迫的情况。
(五)特殊检查
(1)肌电图检查:神经根型可有纤颤电位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潜伏期的延长,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也可见其潜伏期的延长。
(2)脑血流图检查:椎动脉型常反应在枕乳导联上的缺血性改变。
【辨证】
(一)风寒湿型
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气滞血瘀型
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三)痰湿阻络型
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四)肝肾不足型
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五)气血亏虚型
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风寒湿型
治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羌活胜湿汤、蠲痹汤加减。
常用中药:风湿骨痛胶囊等。
(2)气滞血瘀型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根痛平颗粒、骨刺宁胶囊等。
(3)痰湿阻络型
治则:化痰利湿,舒筋活络。
方药:温胆汤加减。
(4)肝肾不足型
治则:补益肝肾,益精定脑。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味。
常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等。
(5)气血亏虚型
治则:益气养血,舒筋通络。
方药:八珍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八珍颗粒、人参归脾丸等。
2.手法治疗
手法包括揉捏松肩、揉滚肩背、端提运转、侧扳复位、定点旋转复位,拍打叩击等。
3.中药外用
根据病情在颈部及上肢疼痛部位贴敷外用中药及中药离子导入。
4.针灸
常用穴位有颈夹脊穴、印堂、百会、风府、风池、肩井、天宗、大椎、曲池、外关、合谷等。
5.牵引
包括坐位牵引和卧位牵引。
6.功能锻炼
包括低头仰头、转身单臂上举、左右旋转、手抱颈项与项争力等。
(二)西医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包括药物、封闭、理疗、颈围领制动等。
2.手术疗法
微创介入疗法(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等),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椎板减压椎管成形术(单或双开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