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05-20 来源:
一、概念
头痛是由外感六淫、 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 的病症。头痛多位于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由外感六淫引起者多表现为 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 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 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的疾病进行 辨治。
二、诊断依据 :参照《现代中医神经病学》及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 西医结合内科学》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热学》 (上海科技 出版社,2009 年) 。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 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 CT、MRI 检查、脑脊 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协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 (2004 年)第二版(ICHD-II) 各种原发性头痛及继发性头痛诊断标准【详见《国际头痛疾病分类》 (2004 年) 相关文件】 ,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各种颞动 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等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非本专科系统相关 的其他继发性头痛,例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
(二)证候诊断:
1、风寒头痛证:头痛较急,连及项背,或有紧束感,恶风畏寒,遇风加剧, 骨节酸痛,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风热头痛证:头部胀痛,甚则如裂,遇热加重,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咽 喉肿痛,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证:头痛如裹,昏沉不舒,肢体困重,胸闷纳呆,阴雨加重,小 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4、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巓顶,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 烦易怒,恼怒则痛甚,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 有力。
5、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眩晕时作,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痰多 黏白,头裹肢重,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6、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 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7、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痛势绵绵,少气懒言,自汗,气短,畏 风,神疲乏力,面色皓白,心悸失眠,唇甲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儿弱。
8、肝肾亏虚证:头痛而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足痿无力,颧红,潮热,盗 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 或弦数。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发作期治疗、预防性治疗均可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头痛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通经络。 推荐方药:川芎茶调散。川芎 荆芥 薄荷 羌活 细辛 白芷 甘草 防风 (2)风热头痛证 治法:祛风清热,清利头目。 推荐方药:芎芷石膏汤。川芎 白芷 石膏 菊花 藁本 羌活 (3)风湿头痛证 治法:祛风胜湿,通络利窍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蔓荆 子、生姜(4)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牛膝、益母草、山栀子、 黄芩、茯神、夜交藤、桑寄生。 本院协定方:平肝脉通片。 中药针剂可选用天麻素、醒脑静注射液等辨证酌情选用。 (5)痰浊内阻证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 大枣。 本院协定方:化痰脉通片。 中药针剂可选用天麻素、疏血通、川芎嗪、丹参川芎嗪、红花黄色素、灯 盏花素注射液等辨证酌情选用。 (6)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生地、当归、白芍、羌活、独 活、鸡血藤、白芷、细辛、蜈蚣、地龙。 如痰浊与瘀血相兼为患(痰瘀阻络) ,考虑可使用上述两方合并使用,可使 用健脑通络膏方善后调治。 中药针剂可选用天麻素、疏血通、川芎嗪、丹参川芎嗪、红花黄色素、灯 盏花素注射液等辨证酌情选用。 (7)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川芎、熟地,当归、白芍、白术、党参、茯苓、甘草、 黄芩、鸡血藤。 本院协定方:补气脉通片。 (8)肝肾亏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 推荐方药:大补元煎。予人参、炒山药、熟地黄、杜仲、枸杞、当归、山萸肉等。本院协定方:益脑回春方加减,可用健脑通络膏方善后调理。
2. 对于病程长、证后要素较多同时具有风、瘀、痰等症的头痛患者可选用正天 丸等治疗。
3.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可辨证配合选用中成药。可在头痛使用中药汤剂或中成 药维持治疗,如正天丸(胶囊) 、川芎茶调散(散、颗粒、片) 、元胡止痛片(胶 囊、颗粒、滴丸) 、养血清脑颗粒、镇脑宁胶囊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在头痛发作期或住院患者可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天麻素注射液、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等。
(三)其他治法
(1)针灸治疗 ) ①一般头痛,点按合谷穴。 ②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 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 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 配穴:瘀血头痛可配合阿是穴、血海、三阴交;痰浊头痛可配合头维、丰 隆、阴陵泉;肝阳头痛可配太冲、太溪;气血两虚头痛可配心俞、脾俞、胃俞、 足三里;阴虚阳亢头痛可配肾俞、肝俞、太冲、太溪。 ③可选用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等, 用于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a、 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标出阿是穴, 使用 0.30mm 直径, 40mm 长 的不锈钢毫针,以 10~15 度的角度进针,缓慢边捻转边向阿是穴透刺;得气后, 向右轻轻捻转针柄 180~360 度,使软组织轻轻缠绕针尖,此时,患者针感会增 强,然后行 250~500 次/分的震颤法 1 分钟,轻轻回转针柄 180~360 度,留针 5 分钟;如此反复操作 5 次后出针。 注意事项:在针下空松时缓慢出针,按压针孔 1 分钟以防出血。 b、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头面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高发区,多出现在 头部局部压痛点、风池、率谷、至阳、肝俞、阳陵泉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 2~ 3 组穴位。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每天 1-2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c、浅针疗法: 取百会、合谷(双侧)、上星、神庭、太阳(双侧)、列缺,宜先补后泻。久病 者,宜补多泻少。若偏头痛,加风池(双侧)、丝竹空(双侧)、足三里(双侧),用平 补平泻;痰多,加尺泽(双侧),用平补平泻;风邪外感,加外关(双侧)、风府、 大椎,用泻法;湿盛,加脾俞(双侧),用补法,小肠俞(双侧),用泻法。每日 1 次,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 1 星期。 d、火针疗法:取阿是穴(痛点)。局部酒精常规消毒,选用细火针,烧红烧 透后,对准阿是穴,速刺疾出。不留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孔片刻,每 周治疗 2 次,5 次为一疗程。点刺头部痛点注意速度宜快,避免烧燃头发。 ④根据病情可选择塞鼻法,选用活血、通络、止痛等中药研细末后,用布袋包少 许药末塞鼻。左侧头痛塞右鼻孔,右侧头痛塞左鼻孔,发作时用。如用川芎、白 芷、制远志各 50g,冰片 7g,共为细末,和匀,用布袋包少许药末塞鼻。也可采 用搐鼻法,将中药研末后,每次用少许药末吸入鼻内。 ⑤相关中医诊疗设备如脑病康复治疗仪、经络通治疗仪可辅助治疗。
(2)推拿治疗 外感头痛拿取风池、风府,揉按两侧太阳穴;一般头痛可按摩太阳,推印 堂,拿风池。
(3)内科基础治疗 ) 如头痛发作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 以镇静、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 坦类药等。 积极除去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管扩张 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药物;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 疲劳等诱发因素。
(4)护理 )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脑科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并 注意做好健康宣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