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06-19 来源:
TIA(中风先兆)(TCD码:BNG080;ICD-10码:G45.901)
诊疗方案
【概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病史采集】:
1.发病年龄、诱因。
2.发作形式、持续时间、复发形式。
3.恢复完全否,是否留有后遗症。
4.既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炎等病史。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大血管搏动情况,有无杂音(2)心脏有无杂音,节律规则否,大小等(3)发作时体征。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C-反应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2.器械检查:(1)动脉系统及心脏彩超,经颅TCD(2)血液流变学,颈椎片等(3)头部CT、MRI检查,必要时行DSA或MRA检查。
【临床诊断】:
多数病人年龄50~70岁,突然发病,持续时间为10~20分钟,最长不超过24小时;症状恢复完全,常反复发作,多为刻版性。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根据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而表现不同。(1)颈动脉系统TIA:发作性偏瘫或单瘫,可伴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2)椎基底动脉TIA: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很少耳鸣,可有一侧或两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也可出现复视,眼震,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及交叉瘫。(3)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高血压,高血糖,血液高凝等,有时也可发现心脏的节律异常及杂音等。
【鉴别诊断】:
1.癫痫的部分性发作2.美尼尔氏病3.心脏疾病:阿斯综合症,严重心律失常等4.其他:颅内肿瘤.脓肿.慢性硬膜下血肿等。
【中医病因】:
1.年高体衰,积损伤正:年高体虚,操劳过度,正气受伤,元气不足,是本病发病的基础。
2.饮食失节,积痰蕴热:饮食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湿蕴热,阻滞气机,上蒙清窍,发为本病。
3.七情失和,五志过激:情志失调,郁怒不节,五志过极,气郁化火,火热上扰清窍,引发中风先兆。
4.瘀血内阻,经脉不畅:正虚则运血无力,痰阻则经脉不畅,火气上犯,迫血于上,也可导致中风先兆的发生。
【中医病机】:
正气亏虚是中风先兆发病之本,风、火、痰、瘀内阻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气机逆乱,挟风、火、痰、瘀上扰,脑髓受损,神机失用是中风先兆发作的基本病机。中风病先兆证的发生与诸多高危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尤以年老体衰、体质阴虚阳盛、性情急躁易怒、烦劳过度、嗜肥甘烟酒等尤为重要。临床表现多呈火、热、痰、瘀之证,主要病机为内生热毒挟痰瘀。
【中医辨证】:
1.火热炽盛
症状:中风先兆证发作,心烦急躁,头痛面赤,失眠多梦,大便秘结,舌质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2.痰瘀阻络
症状:中风先兆症状发作,平素形丰体胖,面晦油垢,头晕目眩,舌体胖.色暗,舌苔厚腻,脉弦滑。
3.肝阳亢盛
症状:中风先兆症状发作,平素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耳鸣失眠,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或少苔,脉弦大滑数或弦劲有力。
4.气血失调
症状:中风先兆症状发作,平素胸闷头晕,或无异常感觉,舌质暗淡,或见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
5.气虚血瘀
症状:中风先兆症状发作,平素气短乏力,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弱,或虚大无根。
6.肝肾阴虚
症状:中风先兆症状发作,平素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质红或红绛,或舌质裂纹,苔少或无,脉弦细。
【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调整血压,治疗心律失常,纠正血液成分异常。
2.药物治疗:(1)脑血管扩张剂及扩容积:培他啶、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等。(2)抗血小板聚集剂:阿司匹林、抵克立得等。(3)抗凝治疗:抗凝治疗适应证:TIA频繁发作,程度严重,发作症状逐次加重,无明显抗凝治疗禁忌证(出血倾向,溃疡病,严重高血压,肝、肾疾病)宜及早进行。使用时行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监测,最初数日每日检查,凝血酶原活度维持在20%~30%以后每周监测1次。治疗期间严密注意出血并发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所致TIA脑栓塞禁用。可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双香豆素等。(4)降纤酶治疗:对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TIA患者,可选用降纤酶治疗。
3.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4.外科治疗:如TIA由动脉硬化等致明显动脉狭窄或闭塞,可用外科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1.火热炽盛
治则:清热泻火,降气导浊。
方药:防风通圣丸、泻心汤加味、黄连解毒汤等。
2.痰瘀阻络
治则:调气化痰,活血化瘀。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痰热壅滞,用黄连温胆汤。
3.肝阳亢盛
治则:镇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
4.气血失调
治则:调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5.气虚血瘀
治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
6.肝肾阴虚
治则:滋补肝肾,育阴活络。
方药:滋营养液膏。
临床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标准草案进行评定
1.治愈:TIA症状全部消失,随访一年未再发作。
2.显效:TIA症状全部小时,一年后复发不超过3次,且没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
3.无效:由TIA发展缺血性脑卒中。
护理方案
【护理评估】:
1.病史。
2.失语,感觉及运动障碍程度。
3.心理状况。
4.化验检查结果。
【专科护理】:
1.病情观察,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若有头痛,大汗,高热等表现及时通知医生。
2.低盐低脂饮食,忌烟酒。
3.服药护理,注意用药后反应,有无出血倾向。
4.心理护理,消除恐惧或麻痹心理,说明本病的预后转归。
【中医护理】:
1.病室宜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
2.避免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保持大便通畅等,要注意心理护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3.饮食要合理,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w-3脂肪酸的鱼类,或者服用深海鱼油。w-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较不容易形成凝块。
4.户外活动(特别是老年人)应注意保暖。避免从较高温度的室内突然转移到温度较低的室外。防止跌跤,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沐浴时间不宜过长。
【健康指导】:
1.心理指导:本病为脑卒中的一种先兆表现或警示,告知患者长期精神紧张不利于控制血压和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甚至可以诱发某些脑血管病;鼓励病人积极调整心态、稳定情绪,要把TIA的危险性和危害因素向患者及家属讲明。
2.疾病知识指导:护士评估病人及家属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程度,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TIA的基本病因、危害、主要危险因素、早期症状、就诊时机;指导掌握本病的防治措施和自我护理方法;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以消除顾虑,保持良好的心态。
3.饮食指导:指导患者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应选择低盐.低脂、充足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如谷类、鱼类、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少吃糖类和甜食;限制钠盐的摄入(<6g/d)和动物油的摄入,忌辛辣、油炸食物和暴饮暴食,注意粗细搭配、荤素搭配。鼓励患者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水再活动,以减少血液的粘稠度。
4.戒烟酒:告知患者吸烟.酗酒对脑血管病的危害,鼓励患者积极戒烟戒酒。
5.运动指导:指导患者了解肥胖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劳逸结合,如散步、慢跑、踩脚踏车等。
6.安全指导:枕头不宜过高,仰头或头部转动时应缓慢、动作轻柔,动作幅度不要太大,防止因颈部活动过度或过急导致急性发作而跌伤。
7.用药指导:指导病人遵医嘱服药,详细介绍服药的注意事项。如服用阿司匹林时,可出现胃肠道反应,应在饭后服用。服用抗凝药物时有出血的副作用,如有头晕、牙龈出血、皮下瘀点时要及时就医。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的患者应定期体检,服用降糖药物时,要注意低血糖反应。
8.家庭支持:指导患者家属监督患者改变患者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及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如出现肢体麻木无力、头晕、头疼、复试或突然跌倒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协助患者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