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

脑出血

发布日期:2016-06-26  来源:

脑出血(中风)(TCD码:BNG080;ICD-10码:I61.902)

诊疗方案

【概述】: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龄和高血压是脑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淀粉样血管病变作为老年人脑叶出血的原因也逐渐增多。其他危险因素有血管畸形、动脉瘤、凝血障碍、使用抗凝药和溶栓药、脑梗死后出血、脑肿瘤出血和吸毒等。

大约15%的患者在睡醒后出现症状;约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水平下降,而在缺血性卒中不常见;约40%的患者出现头痛,缺血性卒中患者为17%;呕吐是脑出血的一个重要体征,特别是大脑半球血肿,约49%的患者有呕吐,而颈动脉供血区缺血患者约2%的患者有呕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5%有呕吐。呕吐是后颅窝各种类型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90%的患者在急性期血压升至较高水平;6—7%的患者癫痫发作,脑叶出血较深部出血更常见。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以下因素:(1)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如脑干出血、深部脑出血和大量出血预后不好(2)意识障碍程度(3)出血后的继发性脑改变(如出血引起的脑室扩大、继发性脑积水)(4)基础健康状态,如心、肾、肝、肺等重要器官功能、有无糖尿病(5)有无褥疮、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及继发性颅内

感染(6)有无活动性脑出血(7)脑水肿的程度和影响范围(8)有无水、电解质紊乱。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起病年龄:中年以上,老年多发,先天性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者起病年

龄较轻。

2.起病形式:急性起病,症状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

3.病前有过劳、用力过猛、情绪激动、大量饮酒等诱因。

4.症状: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常伴恶心呕吐,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至昏迷)。因出血部位不同,可表现出肢体瘫痪,麻木,语言困难,偏侧视野

缺损等。

5.体征: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1)壳核出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三偏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病

灶在优势半球可有失语。

(2)丘脑出血: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眼球垂直运动障碍,尤其是上视困难。

血肿向下压迫脑干可出现意识障碍。

(3)脑干出血: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中枢性高热,针尖样小瞳孔,交叉性瘫或四肢瘫,双侧病理征阳性。重者深昏迷,有去脑强直发作,呼吸功能障碍,

可很快死亡。

(4)小脑出血:眼球震颤,构音不清,肢体共济失调,出血量大着颅内压增

高明显,迅速昏迷,小脑体征被掩盖。

(5)脑叶出血:不同部位表现有不同体征,枕叶出血表现为皮质盲。额叶出血可有精神症状,对侧肢体偏瘫。颞叶出血可有精神症状,感觉性失语等。

(二)辅助检查:

1.头颅CT:血肿已经形成立即显示异常高密度影,不仅可显示出血部位,还可显示血肿大小,有无占位效应,是否破如脑室等。目前是诊断脑出血最简便

而安全的检查方法。

2.头颅MRl:对于后颅凹(脑干,小脑)出血,MRI显示病灶优于头CT。

3.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有无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同时可以确定病变部

位、范围及动脉瘤的大小。

【鉴别诊断】:

1.其他脑血管疾病2.颅内占位性病变3.全身代谢性中毒性疾病。凡诊断

不明确者应做相关检查。

【中医病机】:

脑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临床症状错综复杂,关连各个脏器以及气血、经络,风、火、痰、瘀为主要发病因素,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为其主要病机。

【中医辨证】:

    1.肝阳暴亢2.风痰阻络3.痰热腑实4.阴虚风动5.痰火闭窍

【治疗】:

一.治疗原则:

宜当地抢救,不宜过度搬动,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监测血压、脉搏、呼

吸、神志、瞳孔变化。

二.西医治疗:

(一) 脱水降低颅内压:

1.20%甘露醇l25~250ml静脉滴注,每隔8~l2小时一次,根据病情严重

程度而定。

2.呋塞米(速尿):20~40mg,静脉注射或入输液小壶中,每日1~4次,可

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3.甘油果糖 250ml~500ml静脉输液,一到两次每日。

(二)适度降低血压:

1.脑出血急性期(1~3天内,根据病情可7天内)不急于降低血压。

2.血压≥200/110mmHg或平均动脉压>130mmHg应采取降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当血压<180/105mmHg时,可暂不使用降压药。收缩压在180-200mmHg或舒张压100-110mmHg之间时,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即使应用降压药治疗,也需要避免应用强降压药,防治因血压下降过快引起脑低灌注;收缩压<90mmHg,有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征象,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尽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降压原则:应选降压作用肯定、对脑血管影响小,作用缓和而平稳的降压药物。GL受体拮抗剂:乌拉地尔(压宁定)25~5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1中缓慢滴注(有条件最好用输液泵)调整滴速,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硝普钠,拉贝洛尔及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等也可酌情选用,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4.血压控制在140~150/90-100mmHg左右为宜,不宜降压过低。

(三)止血药物:

脑内血肿原则上不需应用止血剂,如为脑室出血可酌情应用止血药。

(四)对症、支持治疗:

防治即发感染(尤其是吸入性肺炎)及各种并发症,注意保证足够的水分、热

量、维生素及电解质平衡。

(五)早期康复治疗:

脑出血患者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因人而异,经数月康复后仍有半数幸存者生活不能自理。认知、心理治疗以及社会支持程度都会影响患者康复,故应尽早接受多学科的康复治疗。

(六)手术治疗指征:

1、基底节区中等量以上出血(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时应考虑手术;2、小脑出血≥l0ml或直径≥3CM,或合并明显脑积水时应考虑手术治疗;3、重症脑室出血(脑室铸型)。但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如年龄、全身情况、有无并发症等)。

三.中医治疗:

1.肝阳暴亢

治则: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石决明20g,钩藤、怀牛膝、杜仲、桑寄生各15g,痰多加川贝、天竺黄各10g)。

2.风痰阻络

治则:祛风涤痰。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生地黄、川芎、茯苓、白芍各15g,白术、羌活、白僵蚕、胆南星各10g,全蝎4.5g)。

3.痰热腑实

治则:通腑泻热化痰。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10g后下,胆南星、枳实、丹参、地骨皮各10g,全瓜蒌15g)。

4.阴虚风动

治则:滋阴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生牡蛎各30g,菊花、地龙、炙远志、玄参各10g,钩藤、白芍、龟版、怀牛膝、石决明、鸡血藤各15g,红花5g)。

5.痰火闭窍

治则:泻热涤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灌服或鼻饲(菊花、蝉蜕、丹皮、天竺黄、石菖蒲、胆南星各10g,夏枯草、白芍、石决明、生地各15g)。

 

临床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一)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

显著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

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 %~45%;

无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或增加17%;。

恶化:功能缺失评分增加18%;

死亡。

(二)中国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

 

1.

意识(最大刺激,最佳反应)                       

(1)

两项提问:⑴年龄;⑵现在是几月(相差两岁或一个月都算正确)

均正确

一项正确

都不正确,做以下检查

0

1

 

(2)

两项指令(可以示范):⑴握拳.伸掌;

                   ⑵睁眼.闭眼

均完成

完成一项

都不能完成,做以下检查

3

4

(3)

强烈局部刺激(健侧肢体)

躲避刺激或防御动作

肢体回

肢体伸直

无反应

 

6

7

8

9

2.

水平凝视功能

正常

视动作受限

眼球侧凝视

0

2

4

3.

面瘫:正常

轻瘫.可动

全瘫

0

1

2

4.

言语:正常言语

交谈有一定困难,借助表情动作表达,或言语流利但不易听懂,错语较多

可简单对话,但复述困难,言语多迂回,有命名障碍

不能言语达意

0

 

2

5

 

6

5.

上肢肌力:

正常 Ⅴ

抬臂高于肩

平肩或以下

级上肢与躯干夹角>45°

级上肢与躯干夹角≤45°

0级

 

0

1

2

3

4

5

6

6.

手肌力:正常Ⅴ

握空拳,能伸开

能屈指,不能伸

屈指不能及掌

指微动

0级

0

1

2

3

4

5

6

7.

下肢肌力:正常Ⅴ

抬腿45°以上,踝或趾可动

抬腿45°左右,踝及趾不能动  

腿抬离床,不足45°

水平移动,不能抬

0级

0

1

2

3

4

5

6

8.

步行能力:正常行走

独立行走5米以上,跛行

独立行走,需扶杖

有人扶持下可以行走

自己站立,不能走

坐不需支持,但不能站立

卧床

高分45,最低分0

轻型0~15

中型16~30

重型31~45

0

1

2

3

4

5

6

护理方案

【护理评估】:

1.病史。

2.四肢感觉运动状况,肢体无力,头痛及活动受限的程度,意识状况。

3.心理社会资料。

4.CT、核磁、化验检查结果

5.其他检查等

6.饮食情况。

【专科护理】:

1.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2.肢体功能康复和皮肤的护理。

3.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如喷射性呕吐、脑疝等。

4.心理干预及护理。

5.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6.功能锻炼。

7.日常生活动作能力锻炼,生活自立能力的恢复。

【中医护理】:

1.急性期的护理:此期(发病第一周)的护理是按医嘱正确给药,特别是脱水药的使用。对中脏腑:阴闭者,给清心开窍、息风豁痰,用至宝丹温开水溶化鼻饲;阳闭者给芳香开窍,息风豁痰,用苏合香丸温开水溶化鼻饲。脱症者独参汤或参附汤鼻饲,也可以用艾条灸或隔姜灸气海、关元、神阙、百会等穴,以回阳固脱。此期一般不主张针刺,以免加重或再次脑出血。

2.恢复期的护理:此期(发病一周以后)运用中医理论,实施辨证施护具有显著的疗效。①对半身不遂者,以疏通经络,宣导气血。取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少阳经穴。一般患侧取穴,上肢取穴:肩隅、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并随症加减,肝肾阴虚,风阳上亢加太冲、太溪、太阳,以滋阴潜阳,息风清热;经脉空虚,风邪入中加风池、大椎、合谷,以疏风泄邪。手法以泻法为主。②眼口歪斜者,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手足阳明经为主,患侧取穴:地仓、颊车、翳风、合谷、内庭、太冲。有抽动者用泻法,迟缓者用补法。③手足水肿取外关、曲池、足三里、丰隆等穴用补法针刺,用隔姜或盐灸效果更佳。④智力减退者,针刺百会、人中、印堂、哑门、巨厥。

3.针刺护理的注意事项:为了达到疗效及避免意外发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为了正确取穴,便于操作,持久留针及防止针刺意外情况的发生,要指导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②针刺前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形态胖瘦、病情虚实和针刺部位的不同,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③针具要经高压灭菌消毒,并做好穴位皮肤和操作人员的手指消毒,防止感染。④针刺要求得气,病人自觉针刺部位有酸、胀、麻的感觉,并在得气基础上施行适当的刺激,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⑤施术者要正确掌握针刺的补泻手法。补法:进针快退针慢,插针重提针轻,针尖顺经络循行方向;出针要快,急闭其穴。泻法与补法相反。

【健康指导】:

1.心理护理:病人常有忧郁、沮丧、烦躁、易怒、悲观失望等情绪反应。因此,家属应从心理上关心体贴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安慰鼓励病人,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耐心的解释病情,消除病人的疑虑及悲观情绪,使之了解自己的病情,建立和巩固功能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决心。

2.预防并发症:

(1)每日定时帮助病人翻身拍背4-6次,每次拍背10分钟左右。一旦发现病人咳黄痰、发热、气促、口唇青紫,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2)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如发现尿液混浊、发热,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应及早治疗。

(3)瘫痪病人多有便秘,有的可因为用力排便致使脑出血再次发生。因此需注意饮食结构,多给病人吃低脂、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及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并给以足够水分。定时定点给便器排便,必要时应用通便药物灌肠。

(4)病人瘫痪在床,枕骨粗隆、肩胛部、髋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处易发生褥疮。应用软枕或海面垫保护骨隆突处,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床铺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5)每日行四肢向心性按摩,每次10-15分钟,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下肢肿疼,应迅速诊治。

3.控制血压,预防再次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