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马书平)悬壶入荆楚,白衣做战袍。自2月9日出征,浙江临海市的四位“白衣战士”——临海市中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师余旭彪、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长沈宇虹、临海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护士长史云和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管护师吴飞,已支援武汉一个月。在这场“逆行”的背后,承载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承载着不负生命重托的医者仁心,承载着4个平凡家庭不平凡的奉献,也承载着家乡临海120万人民的深情。
这是临海市四位医护人员出发时与送行的市领导合影。
“临海支援湖北医疗团队代表着临海的形象,是临海的骄傲,期待他们早日凯旋。”3月1日,临海市委书记梅式苗走访慰问支援湖北医护人员家属,送上党委政府的温暖与关怀。
史云接到赴湖北的正式通知,是出征当天的凌晨两点,早上六点不到,她就起床收拾行李。出征前一晚,史云打了很久的电话,丈夫陈飚大概猜出妻子要去支援一线,只是没想到,她要去的是武汉。
“我要去武汉了。”陈飚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妻子已经做好的决定,他感到意外但又没有特别意外。
“她一听到选拔医护人员的通知,就直接把自己名字报上了,没有一点犹豫。”陈飚说,“一直以来,她都有上前线这个想法。”听闻消息后,史云母亲在家庭群里为她鼓劲加油:“云,妈妈支持你,国家有难,人人有责,我们全家都支持你。”所以,史云这次出征,心里是有底气的。
那天,陈飚还是照例7点钟到单位上班,他是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总务科干部,安排好当天的工作后,请假赶回家送妻子出征。“她这个人很随和,做事很有耐心,还是团队里带动气氛的那个人,她一定能出色完成任务的。”
2月21日,吴飞从黄陂方舱医院转移到光谷日海方舱医院,入舱之前,她给丈夫侯大铭发了一条微信:“我要入舱了”。在800多公里外的临海,侯大铭开始用手机搜索“日海方舱医院”地址和资料。“这是武汉目前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设计床位4500个……”
侯大铭是临海市多城联创办的机关干部,曾经是一名军人。妻子出征后,他不敢与妻子有太多联系:“她每天工作8~12个小时,很辛苦,我不想打扰她休息,我能说的也只有注意身体,就盼望早日战胜疫情,平安回来。”
虽然和妻子的联系很少,但是他会把家里的大大小小事情,都记在朋友圈:今天女儿作业完成较好、两人中餐、打扫完厨房一角……“她会看到的,反正我会照顾好家里,没什么要担心的。”
面对记者提问,侯大铭的回答总是简单干脆。
“给我家豆爸、豆豆点个赞。”2月14日,吴飞在朋友圈说道:“小家伙越来越懂事,豆爸也慢慢学会做饭,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看着让人安心。”他没有多说什么,却给前线的妻子,送上了安心的力量。
徐海虹是余旭彪的妻子,是临海市中医院的内一科主任。“现在我每天都会对他说,早上好。”这个习惯,是在余旭彪出征后转变的,徐海虹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询问丈夫前一天的情况。
在徐海虹眼里,丈夫余旭彪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业余喜欢摄影、钓鱼,得闲还能做上一桌好菜。“有个朋友的儿子评价他是热血的大叔,我觉得很贴切,他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这些日子里,徐海虹会通过丈夫的朋友圈了解他的动态:“他发的朋友圈,总是充满了希望和正能量,而他的疲惫,也就只有在跟我聊天时才会吐露。”
徐海虹经常会嘱咐丈夫:“咽咽口水,做个深呼吸,检测下肺功能。”因为是同是医生,所以两人有很多共同话题。
“让你担心了,对不起。”余旭彪在出征前一刻,给妻子发了条微信。对于徐海虹来说,担心没什么,重要的是他能平安回来。
沈宇虹出征那天,拥抱了25岁的儿子蔡炜远,这样的场景,在他们母子间并不多见。
“妈妈要去武汉了,妈妈会平安回来的。”一改往常,沈宇虹这次是用普通话嘱咐。蔡炜远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件大事,当时的他根本来不及深思,看着母亲拖着行李出发的背影,他知道,这是她的“英雄壮举”。
在他心里,妈妈像个“超人”,能够处理好所有事情,可以做好任何决定,坚强到从没让他担心过。“当然我也不会让她担心,一直以来,我们都相信对方可以照顾好自己。”
和许多男孩子一样,蔡炜远并不擅长对母亲表达情感,面对这场疫情,他还是选择把牵挂和担心都放在心里。在武汉的沈宇虹,结束工作后喜欢和儿子视频聊天,讲讲一天的工作,聊聊和患者之间的故事。在返回住所的公交车上,她会把沿路的街景拍给他看,努力展示着“战”地生活的每个细小部分。
“等她回来,我应该会去接她。”蔡炜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