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急救常识
防病治病
保健养生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盛夏将至,快收下这份养生攻略

发表日期:2023-06-21     新闻来源: 编辑: 浏览量:38

夏季日常如何养生


起居调养

1.夜卧早起:夏季昼长夜短,此时可根据节气变化,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建议夏季在晚上十点前入睡,早上六点左右起床。

2.适当午休:11:00-13:00为午时,心经当令,心主血脉,主藏神,适当午觉可以养心养神,缓解疲乏。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为宜。

3.居所通风:勤开窗,保持卧室通风。

4.衣着轻便:衣服多选择色浅、轻薄透爽、吸湿性好,宽松,有利于体内汗液排出,防止滋生细菌。


情志调节

1.夏季属火,在脏为心,在志为喜。故夏季养生要重视精神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切忌大喜大悲,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2.夏季人体阳气浮越在外,易心浮气躁,此时可选择按摩穴位来帮忙:

内关穴手心向上,用力握拳,在两筋之间,腕横纹上三个手指宽处是。可调节情绪和睡眠;

百会穴:位于头部最高点,可提升阳气,让人神清气爽;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可安神促睡眠。


饮食调摄

夏季在饮食方面应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

1.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如鸭肉、鲫鱼、虾、瘦肉、蘑菇、薏米等。此外,亦可进食一些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解暑药粥”,有一定的驱暑生津功效。

2.夏季为心之所主,其味在苦,因此适当补充一些苦味食物可养阴清热除烦,如苦瓜、苦菜、莴笋、蒲公英、莲子、百合等。另外苦性偏凉,不宜过量,特别脾胃虚弱和体质虚弱者宜少吃。

3.夏季暑热,多贪凉食冷,脾胃易受寒湿之邪侵袭,适当吃一些姜可以温中散寒补虚。

4.天气转热,人体出汗多,易丢失津液,需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乌梅、柠檬、葡萄、山楂等。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敛阴止汗。



运动锻炼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需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保护阳气。可通过体育锻炼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夏季人体能量消耗大,运动时需控制好强度,以温和运动,如游泳、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广播操等,避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损伤心阴。

注意运动后不可用冷饮及冷水冲头、洗澡。


●●●●●



夏季养生中医药物如何调养



内治法:

1.益气健脾祛湿:

湿邪是夏季一大邪气,加之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常感觉胃口不好、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可服用健脾、芳香化湿之品,如黄芪、党参、淮山药、白扁豆、米仁、藿香、佩兰等。

2.清热消暑:

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可使用些清热、解毒、泻火的药物,如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菊花等。

3.养阴生津止渴:

“暑”为阳邪,易耗伤人的津液,可适当服用太子参、西洋参、石斛、玉竹、沙参、麦冬等养阴生津之品。

4.补养肺肾:

夏季心旺而肺金、肾水虚衰,可服用些补养肺肾之品,如生地、枸杞、百合、桑葚、黄精等。

 

外治法——中医特色理疗

1.铺灸:
夏季气候炎热,阳气旺盛,此时天人相应,正是人体升发阳气、温通经络的最佳时节。铺灸即在督脉上灸,借助督脉总督阳气的作用,激发出人体自身的阳气,并将这种温热通过复杂有序的经络系统层层传递到全身
每周进行一次督脉铺灸,可扶助阳气,散寒祛湿,提高机体免疫力。尤其适合怕冷、身体寒冷性疼痛、易感冒、疲乏、痛经、阳虚不孕、睡眠差的人群。
2.三伏贴:
“三伏贴”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时间,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治疗秋冬发作的疾病。在三伏天,人体肌肉腠理疏松,药物易经皮肤穴位吸收,是治疗和调整慢性疾病的最佳时机。此时进行穴位贴敷能够有效刺激穴位,不仅可以防治疾病,还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起到“药穴同疗”的作用。


急救中心电话是120,和(0)13958568120 咨询电话 0576—85170118 投诉电话:0576-85170022(工作时间)

版权所有:Copyright 浙江省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院地址:临海市大洋西路375号 技术支持:台州华顶网络有限公司 备案号:浙ICP备15001968号-2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