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将至 持续的高温天气令人心烦 胃口也随之下降 今日小暑 我们一起聊聊夏日养生的话题 生 活 习 惯 1.精神调养 中医理论中,人体五脏中的心与夏季相应,也主神志。因此,心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由于夏季天气炎热,心火亢盛,易出现心烦暴躁、口干舌燥、失眠、小便黄,甚至口腔溃疡等症状。故“躁”宜“静”之,夏季要保持清静愉快的心境,切忌发怒,保持人体气机通畅,顺应自然。 消暑重在养心神。夏季可以做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的运动,如瑜伽、散步、做操等,促进周身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荷。 2.生活起居 ①夜卧早起 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夏季以后,日出较早,日落较晚,白天时间相对延长,因此夏季晚上休息时间也应随着日落的推迟而推迟。 古人云:“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已很难做到夜卧早起,但还是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中午可适当午睡,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②避免中暑 暑夏天气炎热,应“阴居以避暑。”具体表现为出门时应打伞、戴帽,避免长时间暴晒,不要在高温下持续劳作,多喝凉白开。 要注意,夏季炎热,人的毛孔是打开的,通过出汗帮助散热。此时风、寒、湿、热容易趁虚而入,会出现夏季腹泻、夏季肿胀、皮疹等不适。 “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夏季不应贪凉,入睡后避免电风扇、空调等长时间直吹身体,夜间尽量不在户外露宿。 3.夏季饮食 ①适于寒温 良好的饮食原则离不开“食饮有节”,即在饮食的时间、分量上、寒热方面掌握节律。 “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无论是吃的食物,还是饮品,都不要太过灼热,也不要过于寒凉,应寒温适度。尤其是盛夏,寒气伤了胃,就会胃寒。当胃寒以后,吃到胃里的食物不仅不易消化吸收,还会出现胃胀、胃冷痛、大便不成型等症状。盛夏到来,寒凉食品种类越来越多,此时更要注意节制,才能保证机体的正气不被损伤,病邪不会入侵。 有人听说夏天多吃苦瓜好,便连续多天食用,结果就出现了胃痛、胃胀的症状;有人觉得绿豆清热解暑,天天食用;有人深信“冬吃萝卜夏吃姜”,希望通过吃姜温散寒气······其实从中医角度讲,饮食也要因人而异。 可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简单分为三类: 一是阳气亢盛者。内热加外热,两热相交,则会出现口干、口臭、心烦易怒、胸闷、气促、小便黄、大便干结等实热的症状。这类患者可适当进食苦寒食品,帮助清除体内多余的湿热之气,如苦瓜、苦菜、莲子、冬瓜、丝瓜、绿豆汤、乌梅汤、西瓜、藕等。 二是阳气不足者。到了暑夏,仍不敢吃凉的食物,一吹空调就难受。这类患者建议进食温热平和类食物,如山药、扁豆、西红柿、花菜、桃子等。 三是体质平和者。这类人阴阳平和,无明显不适,饮食范围一般无禁忌,但是也应注意适量,避免损伤肠胃。 ②避免湿气困脾 暑夏除了热,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湿”。很多人会感到脑袋昏胀、身体沉重、精神萎靡,食欲下降,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因湿伤脾胃,故夏季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腹泻、腹胀等表现。 夏季湿热,加上大量出汗,人们很容易感到口渴。但需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否则极易损伤脾胃。 再者就是少吃年糕、糯米类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要一次进食太多的水果,以防滋腻脾胃,加重湿气。 小暑话养生 冬 病 夏 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特色疗法,来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论。盛夏,是人体阳气最为充盛的时候,这时应顺应自然。对于阳气不足的人群,此时应及时补充自身的阳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中医冬病夏治的机理。 夏季“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潮湿的时候,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对于患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咽炎、咳嗽、反复感冒、免疫力低下以及风湿关节病、老寒腿、宫寒痛经等秋冬季易复发和加重疾病的患者而言,在夏季三伏天进行治疗能大大减少疾病复发的可能。 三伏贴,是指在夏季三伏天时将中药做成药贴,直接贴敷于特定穴位,以达到振奋阳气、散寒祛湿、通经活络、通调气血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促进慢性病的恢复和预防疾病。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小暑话养生 《黄帝内经》的暑夏养生之道 你学会了吗 作者简介 陈婷 大洋中医馆 硕士 师从中医世家六代传人,曾于国医大师任继学传承班学习,擅长传统中医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呼吸系统疾病,妇科子宫肌瘤、月经病、更年期综合征,心脏病、肾病、肝炎、脾胃病、失眠、亚健康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