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2021年已过大半,季节到了秋天,处暑节气也悄然而至。虽已进入秋天,但咱们临海地处东南,有一句老话叫做“立秋处暑正当暑”,气候仍然处在暑热当中,“秋老虎”继续发威,此时气候复杂,气温变化较大,导致机体适应能力减弱,出现身体不适。那么,处暑时节,我们该如何进行养生保健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话虽如此,因为地域关系,临海地区高温天气仍未结束,“秋老虎”继续发威,此时暑湿未尽,却又夹杂着秋燥,早晚温差进一步增大,导致机体的适应能力降低,容易引发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在这时候也容易复发或加重,例如各种呼吸道疾病以及肠胃病。
处暑后的气候主要以燥为主,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一早一晚凉,中午炎热,降水量也会较夏天减少,空气湿度降低,人们会表现出眼干、鼻干、口干、咽干、皮肤干等一系列“燥”的症状。若燥邪进一步伤及身体,还可引发干咳、咽喉肿痛、便秘、脱发等症状。
虽然早晚气温较低,但中午依然暑热较盛,仍需防暑防晒,在炎热的中午,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不建议大家过多食用寒凉的食物,也不要成天待在空调房里,以免受凉。
《黄帝内经》中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现已进入秋季,阳气开始减弱,养生原则应该以“收”为主,应尽量减少阳气的消耗,少贪凉,为接下来天气逐渐变凉做好准备。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从饮食、情志、生活习惯几方面加以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处暑这个节气。
饮食方面:好的身体都是吃出来的,既然气候以燥热为主,日常生活中则应多食用具有滋阴、清热、润燥功效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等,药物方面,西洋参、沙参、玉竹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处暑后阳气开始减少,因此像西瓜、绿豆、冷饮这类寒凉的瓜果食物,则要少吃和不吃了,避免损伤阳气。可以适量食用当季的水果,例如梨、葡萄、苹果等。秋季还要养成多饮水的好习惯,不仅可以直接改善口鼻干燥的症状,对秋季便秘、皮肤干燥也有一定的好处。
精神调养方面:
“自古逢秋悲寂寥”,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浓,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萧条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应安神定志,可以听音乐、看书、练习书法,也可参加舒缓的户外运动,使心胸开阔,气机舒畅,精神调和,做到形神俱佳。
生活起居方面:
1.适寒温。处暑时节,早晚天气变凉,应注意保暖,中午暑热较盛,切忌贪凉,穿衣应以自身感觉舒适为原则,老人、孩子和体质弱的人抵抗力较差,不耐寒热,对天气变化敏感,应及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受外邪,引发疾病。
2.抗秋乏。进入秋天以后人总容易犯困,感觉自己睡不醒,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秋乏”。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季天气炎热,大量出汗,暑热耗伤气阴,导致气阴两伤,即使没有大病,身体也会有几分虚弱。处暑后,天气以燥为主,燥邪进一步伤阴,加上阳气开始衰减,此时阴阳两虚,故而人们常感疲乏、倦怠、睡不醒,这便是“秋乏”的来由。此时大家应该早睡早起,可以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大家也不要过度担心,秋乏是季节更替人体的自然生理反应,机体可以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
3.轻松运动。处暑后,阳气开始衰减,阴气转盛,此时不应该进行剧烈的运动,耗伤体内的阳气,应以缓慢的运动为主,不仅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使人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