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俗称“打摆子”“瘴气”“冷热病”,为春秋之际最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是一种很小的寄生虫,由蚊子传播,当蚊子咬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包括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型疟原虫。在我国,间日疟原虫较常见。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2018年估计有2.28亿疟疾病例,其中非洲占93%,东南亚地区3.4%,东地中海地区2.1%,死于疟疾者超过40万人,其中非洲占94%。2007年5月,第6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8年起将每年4月25日作为“世界疟疾日”。我国由于4月25日已经定为“计划免疫宣传日”,于是决定将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我国解放前疟疾连年流行,尤其南方,由于流行猖獗,造成大量劳动力丧失,由于当时没有有效药物治疗,疟疾病死率也很高。解放后,全国建立了疟疾防治机构,广泛开展了疟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疟疾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虽然我国没有疟疾了,但每年出国务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也要慎防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发生。
疟疾病人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如得病时间较长,可出现脾肿大、贫血等。如果感染恶性疟,又未及时治疗,可出现高热、剧烈头痛、呕吐、昏迷,严重者可致死亡。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当雌性媒介按蚊叮吸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时,疟原虫随血液进入蚊体,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疟原虫经过发育、繁殖形成子孢子。进入蚊子唾液腺的子孢子在蚊子再吸血时随唾液进入人体传播疟疾。输入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使用被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等也可传播疟疾。疟原虫也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但较少见。我国疟疾主要流行于云南、海南、贵州等南部地区和安徽、河南、江苏、湖北等中部地区。
疟疾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形疟。黔东南州常见的疟疾为间日疟,偶见恶性疟输入性病例。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4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一次,但间日疟在发病初期常有每日发作者;恶性每日发作一次,但在间歇期患者体温不恢复正常。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到上述疟疾流行区生活、居住过的公民,如出现发冷、发热、出汗、乏力等症状,应尽快去当地疾控中心、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就诊并采耳垂血涂片查疟原虫。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的? 传染病预防三原则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疟疾的话,我们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比如注意防蚊、驱蚊:不要在室外露宿,在夏季黄昏或黎明前尽量不要在室外休息和活动,必要时要涂抹驱蚊药水,晚上睡觉时要使用蚊帐或驱蚊药。灭蚊:在家里或周围环境喷洒灭蚊药。搞好环境卫生,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还有对于健康人进入疟区,特别是流行季节5-10月进入高疟区,最好进行预防性服药。在进入疟区前2周开始服药,持续到离开疟区6~8周。在进行预防性服药前,一定要遵照医生意见,按说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