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号,是众所周知的教师节,但鲜有人知道,今年的9月10号也是第18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更是自杀死亡的25倍。为预防自杀和降低自杀率,在我国,自杀是城市人群的第18位死因,是农村人群的第13位死因。自杀是15至34岁全体人群首位死因,全球约40秒钟可能就有一人自杀。
自2003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将每年9月10日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以帮助公众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增强人们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预防自杀行为。
哪些迹象或表现要警惕有自杀风险?
自杀者往往有一些言语或行为的异常表现,仔细观察应该不难发现。初步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明显的抑郁症状,如情绪非常低落,兴趣明显减退,活动明显减少,什么都不想干,觉得自己很没用,无价值感,非常无助与失望。
二、表达过想死的念头,或讨论过死的方式。比如,会说“做人没意思,不如死了算了”,或者制订自杀计划并寻求实施自杀的方法,比如购买大量安眠药物,寻找自杀场所等。
三、情绪出现明显变化,比如曾经情绪一直不好,突然变得很平静,甚至更兴奋了。
四、行为上戏剧性的变化,比如一向谨慎的人忽然对什么都不在乎,内向的人突然开朗起来等等。
五、冲动的、突发倾向的、失控的行为,比如无故与人争吵,毫无顾忌地发泄。
六、过去曾经有过自杀未遂的历史,又遭遇到一定的打击。
七、做出最后行为,比如突然把个人有价值、有纪念性的物品送人。
八、会把自己想死的决定告诉给一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
哪些人群容易有自杀倾向呢?
一、老年群体:孤独是产生自杀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疾病和经济困难,我们的很多病人,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或担心给家人带来沉重的负担而自暴自弃。
二、年轻人、大学生:他们常常因无法改变这个世界而对此心灰意冷,或者他们不愿接受家庭给他们的旧观念和旧标准。
三、职员、商人:这些人看似十分成功,其实他们的内心却相当的苦闷和失落,有着无法忍受的工作压力,并且没有办法休假。
四、儿童:年龄在5岁到14岁的儿童,失去亲人并且无法得到充分的情感支持。
自杀者有哪些心理特征?
孤独,是自杀者的共同心理特征。他们往往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绝望,想以死来解脱困境。但实际上,想自杀的人心情很矛盾,想死的同时又渴望获得帮助。初步概括,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偏差认知:自杀者的知觉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我做任何事情都是失败的、周围的人一定不喜欢我”等类似绝对的概念。“我有缺陷,别人都瞧不起我”等概括概念,从而自暴自弃、自伤自毁。
二、情感方面:自杀者通常有各种慢性的痛苦、焦虑、抑郁、愤怒和内疚的情绪特征,多数自杀者有不稳定、不成熟的神经质倾向,或者常以冲动性的行为如酗酒,过量服药,自伤自残等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一旦情绪激动,想到轻生就会采取行动。往往认定已经无路可走,思考就会变得狭隘,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
三、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表现表现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逐渐进入自我封闭的圈子。常缺乏持久而广泛的人际交往,回避社交,难于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对新环境适应困难。
四、死亡概念模糊: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他们的性格极为内向,也受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背景的影响,因此对自杀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
五、矛盾心态:死亡对于自杀者来说是魔鬼又是天使。认为现实中很多有形或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满足和解决,存在既想解脱又想向他人求助的矛盾心态。
六、爱的缺失:每个人生来就是不完整的,无论是心灵上,还是人格上。自杀产生的根源是爱的缺失,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缺失了某样东西,这些最初的伤害,给自己的成长留下了长久的伤疤。所有一切都是无力改变,那种爱的缺失不是靠时间就能治愈的。自杀者得不到周围人的支持,则会通过一些自伤行为来引起父母、朋友、群众的关注和博取肯定与爱,从而获得价值感和存在感。因此,“爱”是人生死边缘的一方良剂,也是牵引着他们的生命线。
如果发现身边有自杀倾向的人,我们应该做什么?
首先,要重视、关怀、倾听和理解,不将对方吐露出的自杀倾向当做玩笑。
其次,尽可能地给予陪伴和照顾,不要让有自杀倾向的人长时间独处。
再次,在相关人员到达之前加强陪护,尽最大努力防范可能出现的意外。
最后,尽快向精神与心理专科医院、危机干预热线等专业机构求助,请专业人员评估风险程度、评估自杀倾向者是否有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专业化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