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急救常识
防病治病
保健养生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的科普

发表日期:2019-11-22     新闻来源: 编辑: 浏览量:684
       每年11月第三周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为积极应对细菌耐药带来的挑战,提高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决定在11月18日-24日组织开展“2019年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活动。以“着眼未来?停止过度使用和误用抗菌药物”为主题,通过广泛宣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对细菌耐药危机的认识。
     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后,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特别是一些以往无法挽救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脓毒血症等。不过同时,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可以造成患者死亡。
 
     临床上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除了考虑治疗作用外,还应对其不良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近日,国家国家药监局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8年)》(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149.9万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49.5万份,占比为33.1%。根据监测结果,《报告》对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肿瘤用药、老年人用药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作出安全风险提示。
 
       抗感染药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等,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品类别之一,其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一直居于首位,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关注的重点。
 
       2018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2.2万份,其中严重报告4.9万份,占9.4%。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2018年总体报告的34.8%。
 
       涉及药品情况:2018年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3位的药品类别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3位的药品类别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病药。
 
       2018年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占80.3%,口服制剂占17.5%,其他剂型占2.2%,与药品总体报告相比,注射剂比例偏高。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占81.8%,口服制剂占17.3%,其他剂型占0.9%,与药品总体严重报告相比,注射剂比例偏高。
 
       累及器官系统情况:2018年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整体报告和严重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器官系统情况,与抗感染药的整体报告相比,严重报告的全身性损害、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呼吸系统损害构成比明显升高。
 
       抗感染药整体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口服制剂累及器官系统前5位是胃肠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肝胆损害和全身性损害;注射剂累及器官系统前5位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损害、全身性损害、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神经系统损害。
 
       抗感染药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口服制剂累及器官系统排名前5位的是肝胆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损害、全身性损害、代谢和营养障碍;注射剂累及器官系统排名前5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呼吸系统损害、胃肠损害。
 
       《报告》提示:近年来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总体报告比例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提示临床加强抗感染药使用管理等措施取得一定实效,但其严重不良反应风险仍需继续关注。
 
 

       小贴士

      

含头孢哌酮药品导致凝血障碍及出血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含头孢哌酮药品存在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障碍,其机制很可能与合成维生素的肠道菌群受到抑制有关,包括营养不良、吸收不良(如肺囊性纤维化患者)、酒精中毒患者和长期静脉输注高营养制剂在内的患者存在上述风险,此外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疾病、并用抗凝药物、用药剂量大、用药时间长以及老年患者可能是含头孢哌酮药品产生凝血障碍和出血的风险因素。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发布关于修订含头孢哌酮药品说明书的公告(2019年第13号),提示临床使用含头孢哌酮药品时应监测上述患者以及接受抗凝血药治疗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需额外补充维生素K。此外,建议临床使用含头孢哌酮药品时,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充分权衡利弊。


       外来的抗原性物质与体内抗体间所发生的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反应。抗菌药物分子结构大多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从而促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当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菌药物后即可产生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可引起变态反应。

       此类反应属于B型不良反应,难以预测,与剂量无关,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减少剂量后症状不会改善,必须停药。按发病机制分为5种类型:

■ 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

包括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即刻型荨麻疹。青霉素、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等容易发生此类反应

■ 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性型)

临床表现有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氯霉素与头孢噻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

大抗原决定簇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IgG,两者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壁上,并激活补体系统,生成血管活性物质,导致局部充血与水肿。包括血清病样反应和药物热。

■ 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细胞介导型)

主要为经常接触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的患者发生的接触性皮炎。

■ 未分型的过敏性反应

有皮疹(荨麻疹常见)、血管神经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中毒性表皮花丝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等;

内脏病变包括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急慢性间质肺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等,常见于青霉素、链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小贴士

       关于变态反应的几个重要提示:

① 青霉素皮试试液应为:青霉素G或青霉噻唑-多赖氨基酸。
② 青霉素皮试仅预测变态反应。
③ 头孢菌素类皮试意义存在争议,但仍建议要做皮试。
④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交叉过敏发生率约10%左右,青霉素皮试阳性或非严重过敏反应者,在确有指征并严密观察下可以应用头孢菌素类。

       机制由药物的化学刺激、人体细胞蛋白质合成或酶系功能受阻等引起,也可因宿主原有的遗传缺陷或病理状态而诱发。毒性反应是抗菌药物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在肝、肾、心、神经系统、血液、胃肠道、给药局部等方面。

       此类反应属于A型不良反应,其特点可以预测,通常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 消化道反应

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可能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 


■ 血液系统损害

各类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能影响血细胞的生长,导致血细胞减少。

o                                
氯霉素类最容易影响粒细胞的生成,甚至全血降低而致药物性再生障碍贫血。
o                                
o                                
大剂量应用青霉素时偶可引起凝血机制障碍。
o                                
o                                
头孢菌素,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药物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团可导致肠道菌群改变,使维生素B和维生素K合成受阻,造成维生素K缺乏),应用时可引起出血倾向。
o                                
o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使用吉米沙星时发生溶血的危险增加。
o                                
■ 肝脏损害

抗菌药物对肝脏的损害主要因吸收后经肝脏代谢,临床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两类: 

(1)是肝细胞损害,常见药物有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大剂量β-内酰胺类;
(2)是胆汁淤滞,主要有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及磺胺类等。


■ 肾脏损害

肾脏损害是因为药物经肠道吸收后,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从而导致肾脏损害。肾损害最常见于多黏菌素、糖肽类、两性霉素B、一代头孢、氨基糖苷类

另外,磺胺类药物易形成结晶尿而致尿路闭塞,具危害性。

■ 心脏毒性

很多抗菌药物具有心脏毒性,如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 

喹诺酮类可使Q-T间期延长,尤其是有Q-T间期延长史、电解质紊乱、正在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其他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心动过缓、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尤应注意;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可致心律失常。


■ 神经系统损害

很多抗菌药物会产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常见神经系统损害有:

氨基糖苷类药物导致的耳毒性;

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的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


喹诺酮类、大剂量的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及硝基咪唑类的中枢兴奋作用,易诱导癫痫的发作具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应避免应用。
o                                


■ 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是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此类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双硫仑可抑制体内醛糖氧化还原酶,抑制乙醇的代谢而使机体产生不适。

双硫仑样反应是指机体在接触双硫仑后饮酒出现的一系列醉酒症状,其临床表现轻者可产生面部潮红、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重者可导致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及死亡。

易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抗菌药物包括: 

①含甲硫四氮唑基团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克洛、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等,其中头孢哌酮等三代头孢与头霉素类的抗菌药物发生率高。

②硝基咪唑类的抗菌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易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③其他抗菌药如呋喃唑酮、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等。

■ 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也称菌群交替症,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敏感菌群受到抑制,使寄生在口腔、呼吸道、肠道、生殖系统等处的细菌互相制约,平衡状态被破坏而出现的新的感染。

此外,原发疾病严重、大手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代谢药物等均可损害人体的免疫功能,也为细菌入侵和继发感染创造有利条件。二重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有革兰阴性杆菌、真菌、葡萄球菌属等,所引起的感染有口腔及消化道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

发生率约2%~3%,一般出现于用药后3周内,严重的二重感染死亡率较高,多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者、婴儿、老年人、有严重原发病(如恶性肿瘤、白血病、糖尿病、肝硬化等)者及进行腹部大手术者。此类反应属于A型不良反应。

四炎

常见于胃肠道手术后,以及恶性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尿毒症、糖尿病、再障等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老年患者尤易发生。

除万古霉素外,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可引起本病,其中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与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等的发生率较高,多于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或停药后2~3周内发生。

临床表现为每日10余次大量水泻,大便常含粘液,部分有血便,少数可排出斑块状假膜,伴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及呕吐。严重者可迅速脱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中毒性巨结肠、低蛋白血症,甚至出现腹水。

病变部位主要在结肠,小肠部位少见,抗菌药物有关的假膜性肠炎为艰难梭菌的外毒素所致。

五、如何预防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预防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请做到以下7点:

1.严格把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必须是细菌感染,明确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感染诊断。

2.使用前仔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家族史及药物过敏史,严格执行皮试常规。

3.熟悉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给药,对高危患者要高度重视。

4.用药剂量及使用方法正确、疗程适当。

5.避免使用不良反应大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适应症准确,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6.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注意给药的每个环节。

7.出现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及治疗措施。

急救中心电话是120,和(0)13958568120 咨询电话 0576—85170118 投诉电话:0576-85170022(工作时间)

版权所有:Copyright 浙江省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院地址:临海市大洋西路375号 技术支持:台州华顶网络有限公司 备案号:浙ICP备15001968号-2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