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救助
一旦发现或疑诊中暑人员,就要及时开展中暑的救助,使病员转危为安。科学的救助方法不仅有助于正确救助病员,还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高温环境下,如出现头痛、头晕、烦躁、口渴、多汗、四肢酸软无力、全身疲乏、心慌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表现,无论体温是否正常,均应考虑中暑先兆。
搬运中暑者
应当迅速使中暑者脱离高温环境,将其搬至阴凉、通风的地方。
先让病员平躺,解开其衣领裤带,以利其呼吸和散热;然后让其双脚太高,这样有利于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同时起到散热的作用。
帮助散热
使用电风扇、空调,并按摩中暑者四肢及躯干,促进循环散热。
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中暑者擦身,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中暑者额头、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散热(蒸发散热)。冰袋切忌直接置于心前区,以免引起心脏骤停。
当体温降至38℃后,应放缓或停止降温。
正确补水
高温环境下,一旦感到不适时,及时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并多喝些淡盐水,已补充流失的体液。
中暑的人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饮水量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不止。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性排汗亢进,结果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导致肌肉痉挛的发生。
及时医学救助
轻症中暑人员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若症状不减反增,应及时就医。
对已发生昏迷、高热、抽搐等症状的重度中暑者,必须立即拨打120,及时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抢救。运送过程中注意为中暑者遮阴,并使用冰袋等降温措施。
在等待救援期间,应使患者平卧,头向后仰,以保持呼吸畅通。
若中暑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若现场无人能做心肺复苏,应大声向周围呼救。
加强中暑演练
学校、社区、单位组织学习中暑演练,掌握基础的中暑急救措施。
通过防中暑安全演练提高相关人员在炎热季节的自我防护能力,让他们了解中暑的预防、症状和处理措施,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反应并掌握处理措施,及时消除事故损失到最低限度,保证人员生命安全。
中暑急救错误做法
1.自行服食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如果用退烧药来降温,身体对药物的代谢会加重身体的负担,药物的副作用更大。
2.过度擦拭酒精:不仅会刺激皮肤,使用过量甚至可能导致酒精中毒。
3.敷冰块、冰袋:过冷反而导致血管收缩而无法顺利散热。
4.浸泡在冷水里:题匾血管遇冷急速收缩后,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急症。
5.涂抹感觉清凉的外用成药(如万金油):油性物质更不利于散热。
夏日,家中可常备以下几种防暑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清凉油:能提神醒脑,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
藿香正气水:能散热解暑、解毒辟秽。主治中暑、腹痛泄泻、痢疾等症。
人丹:具有开窍安神、清热祛暑、解毒辟秽之功效。
六一散:主治夏日中暑、身热心烦、口渴、小便黄少或灼热。
十滴水:适用于夏时中暑、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患者。
风油精:能清暑解毒,利湿除烦,镇痛驱风。
中暑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病,若不给于迅速有力的治疗,将可能引起永久性伤害,甚至是死亡。因此,我们应充分了解高温中暑的相关知识,做到早预防、早治疗,把高温中暑造成的人身健康损失和社会经济损失降至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