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急救常识
防病治病
保健养生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健康资讯 防病治病 防病治病

浙江省公民健康素养99条

发表日期:2016-03-04     新闻来源: 编辑: 浏览量:1036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福”。浙江省公民健康素养99条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健康知识与技能。让我们共同学习,树立健康观念,积极参与防病治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人健康久久,幸福久久!
       (一)理解健康概念,掌握基本知识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4.献血助人利己,提倡无偿献血。 
       5.每年做1次健康体检,可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健康问题和疾病。 
       (二)营造健康环境建设健康家园 
    6.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能促进健康。 
    7.经常开窗通风。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是维护健康不可缺少的。 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死多种致病微生物。 
       8.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可以防止蚊蝇孳生,减少肠道传染病与某些寄生虫病传播流行。 
    9.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村庄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可以预防和减少肠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的传播流行。 
    10.改善室内空气污染,注意避免装修材料、日常用品污染和空调综合症。 
       11. 清洁卫生的家居环境有益健康。 
       (三)组织动员全社会预防控制传染病 
  12.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13.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4.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治愈。 
  15.肺结核病人的家人应注意家庭防护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16.政府实施肺结核病人免费诊治政策。 
  17.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18.孩子出生后要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19.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3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20.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 
  21.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 
  22.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23.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24.不滥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 
  25.拒绝毒品。 
  26.我国对艾滋病病人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保证了生活困难、治疗无着的艾滋病贫困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 
  27.开展对毒品成瘾者实施美沙酮门诊治疗。 
  28.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29.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或流感的症状。 
  30.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31.预防疟疾,防蚊灭蚊是关键。 
  32.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 
  33.家养犬应接种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就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血清和狂犬病疫苗。 
  34.在血吸虫病疫区,应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及时预防性服药。
       (四)培养卫生行为,远离慢性疾病 
  35.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36.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37.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 
  38.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 
  39.少饮酒,不酗酒。 
  40.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41.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 
  42.糖尿病早发现是关键。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 
       (1)多尿:一天尿量可达3~4尿壶,小便次数可达20余次,晚上起来小便3~4次以上。 
       (2)多饮:因多尿所致体内丢失大量水分而口渴。特别是夜间,睡了还想起来喝水,有的一天甚至要喝2热水瓶水以上,直至腹胀难受,但仍感口渴。 
       (3)多食:与同年龄、性别和劳动强度者相比饭量明显增加,但仍感饥饿,没到吃饭时就感到饥饿难忍。 
        43.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 
  44.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45.积极应对各种压力,预防自杀。 
     46.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骤然减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 
  47.食用合格碘盐,预防碘缺乏病。 
  48.部分人群不宜食用碘盐。 
       (五)合理安排膳食确保食品安全 
  49.讲究饮水卫生,注意饮水安全。 
  50.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 
  51.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52.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53.膳食要清淡少盐。 
     54.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55.科学选择烹调方式对于营养与食品安全非常重要。不同的烹饪方式对营养素的流失不同。 
  56.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 
  57.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 
  58.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59.粮油也有保质期。粮食应当保存在阴凉、通风、干燥,能防潮、防霉、防鼠、防虫的地方。 
       (六)学习自我保健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60.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 
  61.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62.成人应使用水平颤动法刷牙,而不要采用水平拉锯式的“横刷法”。 
  63.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64.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 
  65.不滥用抗生素。 
  66.妇女怀孕后去医院体检,孕期体检至少5次,住院分娩。 
     67.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开始喂养,6个月合理添加辅食。 
     68.妇女应注意预防乳腺疾病。 
     69.预防儿童性早熟,要适当控制饮食,避免营养过剩,尤其避免油脂多的食物,少吃甜食,但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并应多吃些蔬菜水果。 
   70.儿童青少年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71.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 
   72.孕妇口腔卫生保健尤为重要。 
   73.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七)加强职业卫生保护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74.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 
   75.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养成良好习惯。 
   76.劳动者怀疑自己患上了职业病可申请职业病诊断。 
   77.预防密闭空间急性有害气体中毒。 
      78.妥善存放农药和药品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 
      79.科学合理地保存药品,有效发挥家庭小药箱功用。 
   80.安全存放农药,依照说明书使用农药。 
      81.系安全带(戴头盔)、不超速、不酒后驾车能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82.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 
   83.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煤气中毒。 
       (八)学会自救互救应对突发事件 
   84.发生突发事件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85.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 
      86.发生创伤性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止血。对骨折的伤员不应轻易搬动。 
   87.需要紧急医疗求助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88.抢救触电者时,不直接接触触电者身体,会首先切断电源。 
      89.发生火灾时,会隔离烟雾、用湿手帕捂住品种口鼻、低姿逃生;会拨打火警电话119。 
      90.熟悉灭火器材,学习灭火常识。 
      91.积极防护,正确应对台风,防止伤害的发生。 
   92.发生洪灾时,迅速安全转移,因地制宜开展自救。 
   93.灾后饮用水要进行消毒。 
   94.掌握地震逃生技能,避免不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 
        (九)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健康水平 
   95.能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 
      96.会测量腋下体温。 
      97.会测量脉搏。 
         98.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志,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
         99.认识常见的消防安全标识。 
       (1)禁止标志   如禁止吸烟、禁止烟火、禁止用水灭火、禁止易燃物、禁止火种  
       (2)警告标志   如当心爆炸、当心火灾 
       (3)疏散标志   如安全通道 、太平门 
       (4)提示标志   如火警电话  119  、消防警铃、 消防水带

急救中心电话是120,和(0)13958568120 咨询电话 0576—85170118 投诉电话:0576-85170022(工作时间)

版权所有:Copyright 浙江省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院地址:临海市大洋西路375号 技术支持:台州华顶网络有限公司 备案号:浙ICP备15001968号-2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