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大家今天要记得下床活动哦,可不能一直躺在床上。”
患者1:“我昨天才做的的手术,伤口还没长好呢,不能下床,万一裂了呢?”
患者2:“我身上还带着引流管、尿管、胃肠减压管,一点都动不了!”
患者3: “我也是,刚做完手术,“元气”大伤中,要好好休息。”
这是我们在普外科病房里经常能听到的对话。在很多人传统的观念里,术后就应该好好休息,卧床静养可是,为什么普外科的医生、护士,要催着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呢?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好处-
1.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术后长时间的卧床会导致胃肠蠕动缓慢,容易发生肠梗阻、肠粘连等并发症,严重者还需再次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以促进肠蠕动,防止腹胀、便秘。
2.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以增加下肢肌肉的力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血栓形成。
3.促进伤口愈合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以加快伤口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伤口炎症的消退和愈合。早期下床活动还可减轻腹胀,使机体营养进一步改善。
4.避免发生压疮
术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背部、骶尾部等处持续受压,容易导致皮肤发红、疼痛、甚至破溃、糜烂。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以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防止压疮发生。
5.改善肺部通气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同时可以增加肺部活动,改善肺通气状况,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更容易咳出,防止肺部感染。
6.增加术后康复的信心
-术后早期活动方案-
在床活动
术后返回病房,意识清醒后可抬高床头30-45°,抬高床尾10-15°,并配合相应运动(具体如下)。
术后第一天:早期下床活动三步曲
1.坐
先将病床缓慢摇高,观察有无头晕、恶心等症状,待患者适应后,再将患者扶至半坐卧位,保持该卧位≥30秒。
2.站
如患者无其他不适,可进行下一步活动。由床边端坐位改成站立位,头部缓慢左右旋转。家属可在患者对面给予支持,防止跌倒,需保持该卧位≥30秒。
3.走
确保患者身上各引流管妥善固定,如无其他不适,方可在病区内适当活动。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术后第一天下床活动目标在100-150m,以后每天逐渐增加。
那是不是活动越早越好,越多越好呢?
当然不是,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对患者身体恢复有好处并不代表无限制地活动,凡事都要有度,应视病情而定,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
第一次下床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严格按照下床活动三步曲完成下床或在床旁站立移位。活动过程中需注意保护各引流管道妥善固定,避免牵拉、滑脱。
如果出现头晕、气促、心动过速、心悸、大汗淋漓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