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近视?它有哪些表现?
眼球就像一台照像机,正常情况下物体会清晰地投影到我们眼底的视网膜。如果眼睛在调节松弛状态下,物体投影在眼底的视网膜之前,我们就说得了近视。眼睛看远的物体看不清楚,但能看清楚近的物体,比如不能看清楚黑板上的字,但能看清楚课本,如果小孩喜欢眯着眼看东西,或者凑近看,还有频繁眨眼、揉眼、眼睛斜着看,歪着头看,都有可能得了近视眼了。
那为什么会得近视? 一方面存在遗传因素。父母有近视眼的,小孩子容易得近视,如果家长双方都有近视的,那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小孩的视力。另外一方面主要是小孩自己不良的用眼习惯。比如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过早或过多使用电子产品,缺少户外活动,还有饮食方面,有的小孩子喜欢吃甜的食物,比如可乐,巧克力等。
我们怎样去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呢?
尽量做到少用眼,科学用眼。1.勤洗手,不揉眼;2.保持正确的阅读书写姿势:做到"一尺一拳一寸",书本离眼睛一尺,胸口离桌子一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3.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4.合理使用电子产品;5.增加户外活动;6.均衡饮食,少吃含糖食品;7.保证充足睡眠 ;8.从小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如何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建议中小学生看书、做作业要注意劳逸结合,遵循“3010”法则,即每学习30-40分钟让眼睛休息10分钟 ,最好休息模式是远眺(看6米外的事物)。幼儿园儿童看书、看电视,建议20分钟休息一次。还要注意做到“四不要”,不要在行进的车厢中看书,不要边走路边看书,不要躺在床上看书,不要在光线太亮和太暗的地方看书。
为什么要户外活动?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近视防控措施。主要原理是由于大自然光线能够促使眼底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它能延缓我们眼睛的眼轴增长,强调的是能够接触自然光线。家长应该主动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尽情地让孩子们“目”浴阳光,看看远处。专家建议每天至少2小时,或每周10小时,这样最好。
用眼环境应该注意哪些?
要做到双套照明,就是房间大灯要打开,还要在左上方放台灯,尽量做到光照均匀,没有刺眼感觉,没有遮挡、阴影。 为什么要从小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专家建议从3岁开始就应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来定期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屈光发育。我们在儿童青少年各个阶段防控目标是不一样的,在学龄前儿童我们主要是管控远视储备;在小学初中阶段我们主要是防控其近视过快的发生和发展;在高中阶段我们主要是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
近视如何治疗? 目前还没有能治好近视的任何仪器和药物,一旦确诊为近视应该及时配镜矫正。验配合适的眼镜需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去进行医学验光,有一部分小孩有可能存在假性近视,需要散瞳检查。对于配戴眼镜后度数仍然加深较快的孩子,可以考虑采用其他方法来加强控制近视进展,如角膜塑形镜(OK镜)、0.01%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采用。
作者简介
何佳丽,主治医师,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专业,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十余年,曾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进修,擅长眼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屈光不正以及斜弱视的诊治,能熟练开展翼状胬肉等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激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