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温从热转寒,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自然界和人体从阳盛转向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的阴阳代谢开始阳消阴长,因此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等,都应该顺应秋季的气候特征,以养收为主,来达到保健的目的。
一、8月7日就是立秋了,这个时节应该怎么养生?
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但重要的是顺时养生。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虽然立秋,但炎热的天气必须过了处暑到白露时,才会转凉。换言之,从立秋开始,天气还会热一阵子,这段时间大约是30天。民间形容一种热得令人十分难受,甚至有刺痛之感的气候为“秋老虎”,那正是立秋之后的天气。在立秋之后,午后的雨水逐渐减少,因此被太阳一晒,往往比大暑时还觉得难受。
农谚有“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之说。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比如芝麻、蜂蜜、银耳等。少吃辛辣、油炸食品。最适合秋天食用的肉类是鸭肉。至于羊肉、狗肉还是等到冬天再吃。秋季空气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可以多吃些红薯、冬瓜、南瓜、藕、白萝卜、菠菜、苋菜、百合、梨等蔬菜水果。
二、一到秋天就感觉皮肤很干,容易上火,该如何应对?
中医讲秋属燥,入秋后很多人就容易上火,会出现口腔溃疡、大便干燥等情况,其中又有胃火、肺火、肝火的不同。
胃火旺,会出现胃脘灼痛、牙龈肿痛、口臭、口腔溃疡、大便秘结,可能是过食辛辣或肥甘厚味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喝点藕汁蜜糖露。做法:鲜藕榨汁150ml,加蜂蜜30g,调匀,服用,可以连服数日。
肺火,会出现咽喉干痛、咳吐黄痰、眼睛干涩、大便干燥等症状。外感温热之邪,或风寒犯肺,内郁化火,都会出现口干、咳嗽等肺热之症。预防的话,我们可以室内通风,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运动,还可以喝冰糖梨水,做法也很简单,梨切块,加水500ml,煮开20分钟,加冰糖少许,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肝火,会出现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口苦咽干等症状,所以我们要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少食辛辣,忌食烟酒;还可以喝枸杞菊花茶:枸杞子数颗,杭白菊10克,加水泡茶代饮,怕口感不好的朋友,可以加一点点冰糖,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但是脾胃虚寒者,忌长期饮用。
秋天需防燥护阴、滋阴润肺,粥能和胃健脾,润养肺燥。药补不如食补,药粥为秋日佳品,老少病弱皆宜,如梨粥、百合莲子粥、冰糖银耳粥、红枣粥、茯苓粥等等。现在梨正大量上市,有条件的可以在家做点秋梨膏,润肺止咳。
三、秋季我们的生活起居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简单来说我们要做到三不吃四不做。
三不吃:1.不吃寒凉之物。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大,是脾胃病高发季节,特别是胃溃疡患者更易复发,所以中医认为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2.不吃辛辣之物,比如烧烤。3.不吃油腻之物,虽然有“贴秋膘”之说,但是不宜过早、过量。清热润燥可适当吃一些鸭肉、鱼肉、山药、百合,清热,补中益气。
四不做:1.不洗冷水澡,防止寒气侵入体内。2.不做剧烈运动。大汗淋漓,会耗津伤液,秋季适合做一些舒缓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爬山、打太极、练气功等。3.不熬夜。中医提倡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以顺应自然。4.不要忧心过度,保持心情舒畅。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花木凋零,容易使人情绪产生波动,引起忧郁,悲伤,所以我们要排除杂念,清静养神,减少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