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初秋时,气温较高,同时雨水较多,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甚至可能爆发流行;到了晚秋,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这时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因此,秋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秋季常见的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甲型肝炎等。这类传染病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去后发病。
霍 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蝇均可单一地或交错地传播。临床上以突然起病,100%的病人有腹泻,腹泻为无痛性无里急后重感,每日大便数次甚至难以计数,量多,初为黄水样,不久转为“米泔水”样便。少数患者有血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腹泻后可出现喷射性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水样,米泔样,由于剧烈泻吐,体内大量液体及电解质丢失而出现脱水表现;轻者口渴,眼窝稍陷,唇舌干燥,重者烦躁不安,眼窝下陷,两颊深凹,精神呆滞,皮肤干而皱缩,失去弹性,声音嘶哑,四肢冰凉,体温下降,脉搏细弱,心音低钝,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危及生命。病人脱水及时得到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少部分病人出现发热反应,目前霍乱大多症状较轻类似肠炎。
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设置肠道门诊及时发现隔离病人,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对接触者需留观5天待连续3次大便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管理好水源、饮食,处理好粪便,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保护易感人群: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可进行霍乱疫苗预防接种。
秋季常见的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甲型肝炎等。这类传染病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去后发病。
霍 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蝇均可单一地或交错地传播。临床上以突然起病,100%的病人有腹泻,腹泻为无痛性无里急后重感,每日大便数次甚至难以计数,量多,初为黄水样,不久转为“米泔水”样便。少数患者有血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腹泻后可出现喷射性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水样,米泔样,由于剧烈泻吐,体内大量液体及电解质丢失而出现脱水表现;轻者口渴,眼窝稍陷,唇舌干燥,重者烦躁不安,眼窝下陷,两颊深凹,精神呆滞,皮肤干而皱缩,失去弹性,声音嘶哑,四肢冰凉,体温下降,脉搏细弱,心音低钝,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危及生命。病人脱水及时得到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少部分病人出现发热反应,目前霍乱大多症状较轻类似肠炎。
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设置肠道门诊及时发现隔离病人,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对接触者需留观5天待连续3次大便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管理好水源、饮食,处理好粪便,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保护易感人群: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可进行霍乱疫苗预防接种。
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主要由污染的水、熟肉、蔬菜、瓜果、水产品等食品,以及污染的其他生活用品而传播。该病全年都有发病,高峰期为夏秋季,一般在6-10月份。在洪涝灾害的地区,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出现持续高热、腹胀、转氨酶升高、脾肿大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治疗。
预防措施有:
1.发现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其排泄物及衣物等应彻底消毒。
2.对带菌者(身体内携带病菌,但本人暂不发病)应早期发现,严格登记,认真处理。对高校、食堂、饮食行业、自来水厂、牛奶厂等工作人员以及伤寒恢复期病人均应作定期检查,如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并给于彻底治疗。
3.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检疫。
伤寒、副伤寒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主要由污染的水、熟肉、蔬菜、瓜果、水产品等食品,以及污染的其他生活用品而传播。该病全年都有发病,高峰期为夏秋季,一般在6-10月份。在洪涝灾害的地区,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出现持续高热、腹胀、转氨酶升高、脾肿大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治疗。
预防措施有:
1.发现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其排泄物及衣物等应彻底消毒。
2.对带菌者(身体内携带病菌,但本人暂不发病)应早期发现,严格登记,认真处理。对高校、食堂、饮食行业、自来水厂、牛奶厂等工作人员以及伤寒恢复期病人均应作定期检查,如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并给于彻底治疗。
3.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检疫。
4.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防范:加强“三管一灭”(粪便管理、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
5.养成良好卫生与饮食习惯,坚持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食物。
6.易感人群可接种疫苗。
5.养成良好卫生与饮食习惯,坚持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食物。
6.易感人群可接种疫苗。
菌 痢
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预防方面消灭传染源是预防措施之一,除治愈患者外,必须对托幼、饮食业及自来水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调离工作岗位并予以治疗。切实做好饮食卫生、水源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从口入。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国正在试用口服菌痢活疫苗,以刺激肠道持续产生分泌型IgA,保护人体免受痢疾杆菌的侵袭。
预防方面消灭传染源是预防措施之一,除治愈患者外,必须对托幼、饮食业及自来水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调离工作岗位并予以治疗。切实做好饮食卫生、水源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从口入。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国正在试用口服菌痢活疫苗,以刺激肠道持续产生分泌型IgA,保护人体免受痢疾杆菌的侵袭。
肺结核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已基本控制,但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爱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又卷土重来,发病率欲演欲烈。对肺结核应有正确的认识,目前肺结核有特效药物治疗,疗效十分满意。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了。应有乐观精神和积极态度,做到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完成规定的疗程,否则容易复发。儿童按时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增加免疫能力,能避免被结核杆菌感染而患病。
疟疾肺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已基本控制,但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爱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又卷土重来,发病率欲演欲烈。对肺结核应有正确的认识,目前肺结核有特效药物治疗,疗效十分满意。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了。应有乐观精神和积极态度,做到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完成规定的疗程,否则容易复发。儿童按时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增加免疫能力,能避免被结核杆菌感染而患病。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疟疾病人,并进行登记、管理和追踪观察。对现症者要尽快控制,并予根治;对带虫者进行休止期治疗或抗复发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时使用防蚊剂及防蚊设备,灭蚊措施除大面积应用灭蚊剂外,量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