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在七夕、中元、中秋三节之后,是入秋后的第四个节日,也是秋冬交替时的辞青、迎寒节,还是一年最后一个数字重叠式节日。古人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极阳”。重阳之说,与“九”相关,源自《易经》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为重阳。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称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末句的“享宴高会”,就是重阳登高宴饮的意思。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节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
茱萸的那些事
茱萸是什么
茱萸有山茱萸和吴茱萸之分,都是上好的良药。故重阳所指的其实是吴茱萸。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主要生长在长江以南地区,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据《本草纲目》记载,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有治寒驱毒之功效。
为什么重阳佩茱萸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而且每年的重阳节都是秋高气爽的时候,也就是茱萸成熟的时候,而古人认为,茱萸性味芳香,能够祛病除邪,所以,就在这一天头插茱萸枝,或者在胳膊上佩戴茱萸做的香囊,登高游兴。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早在唐代就已盛行。关于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作用普遍解释是辟恶气、御初寒。《风土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以此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唐代郭震《秋歌》卷二也说:“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大多为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也有男子佩戴。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保平安,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除了辟邪御寒的作用,吴茱萸还有其他的功效吗?
日常可以食用吴茱萸吗?
吴茱萸是一味中药,性温热,入肝、胃经,具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功效。既然是药,就不建议大家日常服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若确有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等寒性病症,才可服用本药。吴茱萸除了可以像其他中药材那样煎汤服用以外,还可以用来泡制药酒,如用吴茱萸200克,高度白酒500克,把它们放在一起密封浸泡,15天以后,药酒就能泡好,取出可直接饮用,它能温中散寒,也能止痛止吐,对于虚寒性痛经和脘腹冷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如何制作香袋呢?
首先准备10g左右吴茱萸(打成粉末),一小块漂亮的圆布,丝线一条,把打成粉末的吴茱萸放在圆布中间,再把布包起来,捏出小褶,用丝线扎紧,打结,最后戴在手腕或佩戴在腰间。这样一个漂亮的吴茱萸香袋就做好了。可以在重阳节前后登山游玩时使用,放在鼻端嗅闻,可以防病毒,散风寒,缓解受风头痛。赏景、防疫两不误,岂不美哉。
重阳节养生小知识
1.预防秋燥,清淡饮食:重阳节前后,秋燥明显,特别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气管炎、哮喘、鼻炎等,可用石斛煲汤来润燥。同时清淡饮食,少吃过于油腻、甘甜、辛辣之品,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及蜂蜜、银耳、百合、梨等柔润之品。。
2.早睡早起,顺应阴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也就是说,秋季养生应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3.热水泡脚,健康长寿:“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足浴能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那些经常感觉手脚冰凉的人,足浴是极好的养生方法,还可加入如吴茱萸、艾草等性温的中草药,效果更佳。
4.注意保暖,适时添衣:重阳节前后,一天中温差变化很大,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要注意及时添衣保暖,防止感冒发生。常言道:“春捂秋冻”,“若要安逸,勤脱勤着”,秋天应适当“冻一冻”,既不能穿太暖也不能冻过了。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只是不宜添得过多。
5.合理运动,调养肺气:“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肃杀,天气渐凉,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中医上来说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有利于增强免疫功能和身体御寒能力。秋天时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于此,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锻炼项目,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