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急救常识
防病治病
保健养生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健康资讯 保健养生 保健养生

健康科普|腊八粥与中医养生

发表日期:2021-01-20     新闻来源: 编辑: 浏览量:681

众所周知,腊八节当天喝腊八粥是老百姓的传统风俗,这其中又有什么渊源呢?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源于“腊祭”,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定在腊月初八,成为固定的节日。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称为“蜡月”。《祀记》里提到:“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古代的“蜡”与“腊”都是代表祭祀活动,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这些祭祀活动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因此,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


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呢?

腊八粥又跟中医养生又有着什么关系?


     相传农历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献糜的故事,取八种香谷和果实制粥供佛,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人们喜欢喝腊八粥,不只是因为习俗和美食,更因为腊八粥是中医食疗的养生佳品。腊八粥的主要原材料是谷类,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曾经提出膳食配伍的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清代曹燕山《粥谱》也说腊八粥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养血、安神之功,所以传承百代而不衰。
    “五谷为养”:是指麦、稻、豆类、杂粮这些主食能养五脏之真气,是人体最好的补药,而果菜肉类是主食的有效补充部分。五谷从种植到收割,吸收天地的精华,所有的营养最终都集中到了种子身上。因此,五谷的营养是最全面的。中医认为小米是五谷之首,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粳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等有一定治疗作用。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豆类是腊八粥的配料,常用的有黄豆、赤小豆,黑豆。中医认为豆类多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之功,对于脾虚腹泻以及水肿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黑色入肾,黑豆还有补肾强身的作用。花生和核桃等果仁也是不可缺少的原料。花生有“长生果”的美称,具有润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种功能。核桃仁具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的作用。


有经典的腊八粥食谱吗?


1.燕麦腊八粥:主要原料有燕麦、大麦、黑豆、红豆、绿豆、芸豆、粳米等。燕麦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各种豆类能使蛋白互补,而且膳食纤维含量较高。
2.黄豆腊八粥:主要原料有黄豆、红豆、芸豆、豌豆、绿豆、黑豆、粳米等。黄豆含蛋白质、不饱和酸等多种营养物质,并且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病、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功效。红豆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之功,对于脾虚腹泻以及水肿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黑米腊八粥:主要原料有黑米、枸杞、大枣、黑豆、糯米、葡萄干等。黑米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锌、铁、硒等营养物质,能够滋阴益肾,明目活血。黑豆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


孕妇、老人以及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他们喝腊八粥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1.孕妇:孕妇在妊娠初期一般反应比较大,注意水不要放得太多,以免引起孕妇胃酸过多,喝粥时可以搭配一些苏打饼干。后期,可以给孕妇喝一些富含钙、铁的粥。那么就可以在粥里加一些小枣、桂圆、花生、糯米等食材。
2.老年人:老年人消化、吸收方面有所下降,可选择一些好消化的食材,比如:大米+薏米+绿豆、大米+燕麦+红小豆都是很好的选择。还可以加一些有助于降低胆固醇、血压、血脂的食材,如大麦、燕麦、荞麦等。
3.女性:女性每个月有着特殊的生理期,加之现代女性要兼顾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之下使得很多年轻女性出现气血两亏的症状,比如脱发、记忆力下降,自汗多梦等等,可以在粥里加一些薏米、枸杞、核桃、大枣、桂圆,补气补血。
4.糖尿病人:糖尿病患者,可以在腊八粥中适当增加燕麦、山药,可减慢血糖上升。但不要放大枣、柿饼等含糖量较高的原料,而且喝粥时不要放糖,可以放些甜菊糖、木糖醇。

除了喝腊八粥之外,我们还能如何养生呢?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进行养生保健。腊八这一天刚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作为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中医认为,此时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心肾阳气。因此,保护阳气是此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1.食宜温补兼顾益肾气
从五行与五脏、四时的对应关系来说,肾应冬,属水,主藏,所以“冬季养肾”是养生的基本认识,黑米、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是冬季养肾的首选食物。此外,核桃、桂圆、栗子等坚果类食品也是冬季益肾佳品。
中医有“寒者温之”的原则,认为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猪腰等,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非常适合冬季食用。但补的同时别忘了适当的泻一泻,炖肉时不妨加几块白萝卜,以免滋补太过碍胃伤脾,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消化不良。
2.睡宜早卧晚起藏阳气
为了顺应冬藏,人们在起居上也应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的潜藏。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但是呢,这晚起可不是咱们自己说了算的,上班的上班,送孩子的孩子,所以我们只能尽量早点睡,确保自己十一点之前能进入睡眠状态。
3.动宜慢舒微汗护阳气
冬藏时节,万物蛰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做事“慢半拍”,以免扰动阳气。此时的锻炼要有节制,建议大家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微微出汗就好,如慢跑、散步、瑜伽等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此外,运动应尽量选择在白天、阳光充足时进行,并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运动损伤。
4.头宜暖胸背足忌寒凉
大寒节气,天寒地冻,寒邪侵人,易使人体气血流行不畅,血脉筋脉拘急,所以冬季是脑卒中、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关节痛、感冒等疾病的多发季节,保暖也就变得异常重要。中医认为,头是各条阳经会聚之处,心为阳脏贯通胸背,寒易从脚而生,因此,头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年老阳气弱者更应注意。出门应戴好帽子,避免湿发出门,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选择舒适保暖性能好的鞋子,并经常用热水泡脚。
5.心宜恬淡节制畅情志
情志为病,内伤五脏,主要是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致病的。至于所伤何脏,有常有变。七情生于五脏,又各伤对应之脏,如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冬季昼短夜长,天气寒冷、万物萧瑟,加之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常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引发失落、沮丧等情绪。因此,要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节制喜怒,情志畅则百病消。


个人简介





王燚焱

医师,中医学硕士


擅长运用针灸、中药等传统方法治疗颈肩腰腿痛以及中风偏瘫等神经系统方面疾病,擅长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中医养生保健、减肥美容等。


急救中心电话是120,和(0)13958568120 咨询电话 0576—85170118 投诉电话:0576-85170022(工作时间)

版权所有:Copyright 浙江省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院地址:临海市大洋西路375号 技术支持:台州华顶网络有限公司 备案号:浙ICP备15001968号-2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343号